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0-08-21 浏览量:
《三位数乘两位数》片段教学设计
莆田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陈琴芳
【片段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7页的内容。
【设计理念】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探究与交流等活动,沟通已有乘法笔算的经验,主动迁移,并在新旧笔算方法对比中初步建构多位数笔算的乘法法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学生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明确笔算乘法中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来口算这几道题,请第一小组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
生1:15×20=300
生2:35×20=700
生3:23×30=690
生4:47×20= 940
师:哇,同学们算得又快又准确。
师:老师请你们拿出本子试着笔算这一题45×12等于多少。
师:算好了吗?谁愿意来说,请你。
生:14×2=28,14×10=140,相加为168,所以答案为168。
师:说得真棒,同学们观察这几道计算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眼睛真亮,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师: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好,请你来说。
生: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然后把两次的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你记得可真牢呀。
师:讲得很好,看来同学们对之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得挺不错。那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多位数的乘法--三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验,让学生一方面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引入例1的数学情境,为学生独立探索估算和笔算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和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从结构上为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学做好铺垫。】
二、自主研究,探索新知。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师: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生:告诉我们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行了12小时,总共行了多少千米?
师: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145×12= (板书)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1小时行145千米,要求12小时行了多少千米,就是求12个145是多少?
师:这与我们之前学过的乘法算式又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今天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位数多了一位。
师:那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能不能算呀,谁愿意来估一估145×12等于多少?
生:把145看成150,12看作10,150×10=1500,所以145×12约等于1500千米。
师:估得有道理,大约等于1500千米。
【设计意图:学生说方法,课件先岀示第一种,教师适时拓展,有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第二种估算方法更为简便,渗透优化思想。】
师:这个同学很有想法哦,那他估得接近145×12的积吗?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145×12到底等于多少。那要如何准确算出145×12的积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也就是笔算乘法
师:那么要如何用竖式计算145×12的积呢?先在你们的练习本上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计算,师巡视,找同学板演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师:有结果了吗?请你说。
生:145×12,先用2×145=290,再用1×145=145,再把两次乘得积相加等于1740。
师:说得真清楚,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为什么这样算,你来说说看。
生:因为2×145表示2个145即290个一,1×145是10个145即145个10,合起来是1710。
师:你还有不同的想法,请你说。
生:2×145其实可以表示2个小时行的路程为290千米。10×145其实可以表示10个小时行的路程为1450千米。合起来就是12个小时行的路程为1740千米。
师:你是结合了具体情境来解决这道题的,不错。
师:那同学们知道,这个5为什么写在十位上呢?你来说。
生1:一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积的末位要对齐十位,所以要写在十位上。
生2:你的意思是这个1×145表示1个10乘145,表示145个十,所以5写在十位上。
师:说得真好,比老师讲得还棒。
【设计意图:迁移类推的办法不仅是一种有益的联想,也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深入探究,验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这个计算结果是不是1740千米呀,我们还可以怎么样,对了可以验算一下。
师:怎么验算,谁来说。
生1:我是用计算器验算,结果是正确的。
师:用计算器验算是一种很好办法。
生2:你是用刚估算的方法验算的,估算结果与笔算结果很接近,所以正确。
生3: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结果也一样。
师:刚才我用了多种方法验算这结果,答案是1740千米。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开放的空间,鼓励验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引导学生最优化思想,可以使验算科学,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梳理回顾,总结提升。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学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之前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异同?
生1:三位数乘两位数只是比两位数乘两位数多了一位。
生2:我认为相同的是这两者的笔算过程一样,都是先用一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得积的末位对齐个位,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所得的积的末位对齐十位,然后再把两次乘的积加起来。
师:说得真完整,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如果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你有办法?下课试试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四位数乘两位数表面看只是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一次拓展,但实质是对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法则的一次检测,是对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再次训练。】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

答:该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知识的新课教学。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我在上课过程中更加认识到小组学习在当前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迅速学习同伴的长处,取长补短。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对知识传授过程中细节的处理,有可能成为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一、比较好的几方面: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如果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预习问题。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对于问题,通过学习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1)教学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2)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
二、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复习铺垫要到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旧知迁移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1)必要性。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习时,先让学生口算几道题,特别是进位的加减法,因此,在学习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2)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整个片段教学下来,发现我激励学生的语言还不够丰富,应该在学生交流结束后,及时地对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评点。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高,学习效果才会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