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课件
时间:2020-08-19 浏览量: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2.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以及危害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
难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蜡烛1支,点火器1个,塑料袋1个,纸筒1个,教学课件
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引中思: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出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有一些旅游景点会提供游客乘坐热气球的服务,有没同学乘坐过热气球?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让热气球升上去的吗?
2.播放热气球的视频,提问:仔细观察,人们做了什么使热气球升了上去?(预设:加热里面的空气。)
3、引导学生思考:加热后空气发生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
4、揭示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
二、学中思: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提供材料,尝试设计
(1)出示一个大塑料袋,提问:老师有一个较大的塑料袋,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的“热气球”。当然,只有这一个塑料袋没法直接让它飞起来,还需要什么?
(2)出示蜡烛,演示用点火器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请一生尝试利用蜡烛来让“热气球”升空,发现问题:直接用蜡烛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很难,容易使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
(4)教师出示底部有小孔的纸筒,提问:为了避免蜡烛火焰温度过高直接熔化“热气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纸筒,你们知道纸筒怎样使用吗?
(5)小组同学讨论,确定纸筒的使用方法
2.“热力”升空,感知变化
(1)指导学生明确活动中重点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并出示观察注意事项:
a、动作轻慢,注意安全,防止烛火引燃袋子或烧伤自己;
b、注重合作,实验2~3次,音乐响起时,整理实验器材;
c、仔细观察,认真填写记录单。
(2)提供材料,学生活动:利用蜡烛、纸筒让“热气球”升空。
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上交材料。
3.回顾活动,分析成败
(1)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很高,过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落下来,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技巧吗?
(2)讨论: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没那么高,也来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做的?遇到了哪些问题?
4.讨论分析,解释原因
(1)展示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情况,讨论:加热前后,塑料袋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讨论:塑料袋加热后会上升,怎么解释?后来又慢慢落下来,为什么?
三、用中思:拓展巩固,总结提升
1.说说热气球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视频了解热气球的历史,提问:为什么孔明灯飞行的时间会更长?
3.教师课件播放图片——燃放孔明灯的危害,提问:关于燃放孔明灯你有什么想说的?
4.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